跨境民族文化表达与族群认同以武鸣壮族
Culturalexpressionandethnicidentity:TheZhuangs’DragonMothercultureinWumingCountyasanexample
罗彩娟,女,壮族,年—,广西象州县人,现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人类学博士。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壮族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批准号:10XMZ)。
龙母传说与信仰在环大明山壮族地区广泛流传。武鸣县多地有龙母庙、龙母屯、龙母岩洞等祭拜龙母的遗址,是龙母文化传承发扬的典型。龙母文化不仅通过口头传承,更透过日常生活中的吃鱼生食俗、岩洞葬葬俗、蛇图腾崇拜及其日常禁忌、三月三歌节与三月三扫墓习俗等方面实践来加以展演和传播。在这些文化事像中,壮族的龙母文化得到了充分表达,族群认同感和凝聚力也不断得到强化。
壮族;龙母文化;文化表达;族群认同
一、前言
自从族群概念引进以来,学者们对何为族群的观点众说纷纭,但是“我们基本上着眼于这么一个事实:族群是其成员们自我归属和认同的范畴。”
其实,任何族群都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族群认同一般通过诸多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来,而共同的文化渊源是族群的基础,又是维持族群边界的重要要素,此外共同的历史记忆和遭遇、语言、宗教、地域、习俗等文化特征等等都是族群认同的几大要素。周大鸣教授关于族群认同的上述观点和论述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不少学者在研究中都注意到文化要素对于族群认同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
比如在对盘瓠传说与族群认同的研究上,万建中指出盘瓠传说实际上是这些族群重要的口述史,维持着这些族群的自我认同,也成为区别其他族群的显要文化表征。明跃玲以五溪苗族盘瓠信仰为个案,认为当地通过在宗教仪式及生活习俗中展演盘瓠神话这个群体成员共享的文化符号,从而有效地把个体与群体联系起来,达到维护族群边界,巩固族群认同的目的。
在有关白马人白鸡传说与族群认同的研究方面,权新宇指出,作为其服装的典型代表——“沙嘎帽”的内在意象为来自于白马民间底层的社会记忆——白鸡传说。外在表征与内在意象的契合构成了白马族群认同的基本元素之一。白鸡传说是白马人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成为白马人的集体记忆。强调了文化表达对于族群认同的意义。
这些研究成果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族群认同是如何透过神话传说及其衍生出来的文化要素表达之间的关系。同样,对于壮族认同来说,我们不得不注意到流传于大明山地区武鸣县的龙母传说如何经由日常生活中的习俗展演和传播,以及这些文化事像的表达而加强族群认同。
二、田野点概况
大明山位于广西中部,呈西北—东南走向,主峰龙头山海拔米,系桂中地区最高峰。大明山的壮语名字叫“岜是”,最早记载大明山的汉族古籍《太平寰宇记》把它音译为“博邪山”。“岜”在壮语中是石山的意思,“是”也写作“社”,是社神或祖宗神的意思,“岜是”直译就是社神山或祖宗神山。居住在大明山周围的壮族群众自古以来就把大明山当做宇宙山或祖宗神山看待,当地壮族认为人死后灵魂都要归于大明山,要请师公和道公前来念经举行葬礼,把死者的灵魂送归祖宗神山大明山,这就是所谓“魂归岜社(大明山)”。环绕大明山分布着四个县:武鸣县、上林县、宾阳县和马山县。这四个县的居民以壮族居多。调查发现,在环大明山地区的壮族当中盛传龙母的传说故事,多地有龙母庙及其他相关遗址,有的地方还以龙母作为村名、屯名。
笔者于年1月前往武鸣县的罗波镇、马头镇和两江镇三个地方开展了有关龙母文化的田野调查。武鸣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部,县东部与东南部与上林、宾阳、邕宁三个县毗连;南部、西南部和西部依次与南宁市、隆安县、平果县相毗邻;北部与马山县接壤。武鸣县有21个民族成分,以壮族为主,汉族居第二位,瑶族第三位。壮族人口分布全县13个镇。年武鸣县总人口为人,其中壮族人口占86.50%。土著民族与外来民族长期交往融合,形成以壮族为主、多民族杂居的状况。
本文将对上述武鸣县的三个乡镇进行考察所得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在田野调查中尤其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好擅长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pengpeidong.com/lszy/3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