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救逆上品药对

附子,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品”,其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此药材能够助力心阳之升发,畅通血脉,为生命之源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它又能深入肾经,滋养肾阳,益火之源,从而巩固人体之根本。在治疗各种沉疴宿疾方面,附子显示出其非凡的疗效。对于那些因阴盛格阳所致的病症,附子犹如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而有力,能够驱散体内的寒气,恢复阴阳平衡。对于大汗亡阳的患者,附子能够迅速补充体内流失的阳气,避免病情恶化。而在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等病情中,附子同样能够发挥其温阳散寒、止痛止泻的神奇功效。此外,附子对于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等病症也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它能够舒筋活络,祛风除湿,使患者的身体逐渐恢复健康。对于阳痿宫冷、阴疽疮漏等男科妇科疾病,附子同样能够发挥温肾壮阳、消肿排脓的作用,为患者带来福音。总而言之,附子以其独特的药效,在治疗各种沉寒痼冷之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上助心阳以通脉,还是下补肾阳以益火,附子都展现出了其深厚的医学底蕴和卓越的治疗效果。它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人参附子

〔功用〕二药相用,益气温阳,心肾并治,强心救逆,相得益彰。主治久病、重病、失血等所致心肾阳虚,四肢厥逆,出冷汗,面色晦暗苍白,脉微欲绝等症,如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

〔解析〕人参,主要用于气虚欲脱之危证,如脉微欲绝、肢冷汗出等;脾胃气虚之食少乏力,泄泻等;肺虚气弱之咳喘无力,气短自汗等;心脾两虚之神疲乏力,心悸失眠;热病气津两伤证等。附子,主要用于亡阳欲脱之四肢逆冷,脉微欲绝;肾阳虚衰之腰膝冷痛、阳痿、滑精、尿频等;脾阳虚而腹痛泄泻,四肢不温;心阳虚之心悸、心痛、自汗;表虚卫阳不固之自汗、恶寒,寒湿痹痛等。二药相伍,属相使之用。最早仲景《伤寒论》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附子汤中以二药相用,后世宋代陈自明《妇人良方》称二药为参附汤,治元气大亏,阳气暴脱者,症见手足逆冷,汗出,呼吸微弱,脉微等。

2.附子干姜

〔功用〕二药相配,脾肾并治,回阳救逆,相辅相成。主治心肾阳虚,手足逆冷,脉微欲绝;或脾肾阳虚,四肢不温,脘腹疼痛,呕吐,泄泻等。

〔解析〕附子以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散寒除湿为长;干姜温中暖脾,散寒止痛为所善。二药相合,能回先后天脾肾之阳,前人有“附子无干姜不温”之说,故属相须为用。《伤寒论》称之为干姜附子汤,治伤寒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妇人良方》称姜附汤,以之治霍乱转筋,手足厥冷,汗出,呃逆腹痛,脉欲绝者。

3.沉香附子

〔功用〕二药相伍,降气温阳,温暖脾肾,纳气固本。用于治疗上盛下虚,浮阳上越,肾虚气喘,胸膈痞满等症,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肾功能不全等。

〔解析〕二药相用,属相使之用,沉香以降气温气,纳肾平喘为善,附子以回阳救逆温暖脾肾为良,合之共奏温暖脾肾,降气纳肾之功。肾虚气喘,阴阳乖逆,浮阳上越,非此不能摄纳浮阳以固本,令阴阳平密也。严氏《济生续方》名沉附汤,治上盛下虚,气不升降,阴阳不和,胸膈痞满,饮食不进,肢节痛倦者。

4.桂枝附子

〔功用〕二药相配,辛热温经,散寒回阳,通脉止痛,除湿疗痹。主治风湿痹痛,若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心阳不振,胸痹心痛,如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慢性心功能不全等;脾胃虚寒或寒邪犯胃,胃脘疼痛,腹痛,腹泻等。

〔解析〕二药为伍,属相须相使者。桂以温经通脉,助阳化气,解肌为优,附子以回阳救逆,温肾强心为善。二药合之外能温经散寒,除湿疗痹,内能温壮心、脾、肾之阳,治上、中、下三焦阳气之虚。仲景师《伤寒论》有桂枝附子汤,《金匮要略》有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治风湿痹痛;又有肾气丸之治肾阳虚之消渴病,皆为二药相伍用。近人上海名医朱锡祺先生验方强心饮,治冠心病之属心阳虚心血不足者,以党参、黄芪、丹参、益母草、附子、桂枝、仙灵脾、黄精、麦冬、当归、枣仁配伍成方(《辽宁中医杂志》)。

#深度好文计划#

转载请注明:http://www.pengpeidong.com/lszy/909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