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太极拳习者退休前才进入内功阶段的
我是一位四十多年的太极拳习者,在退休前才进入内功阶段,我的经历可能会对大家有参考价值,因为有以下特点:最笨、最差、最慢。尽管杨澄甫太极拳拳照以及杨家传人视频都是榜样,但是,寻常人是无法领会和学习的。太极拳舞蹈化,在一般人是表演,对很多练习武术拳击的变成了动作的艺术化,表现了专业运动员的高水平的身体技艺。因此,我们不谈功法不明路径,光谈功法又会被艺术化曲解,因此,我只能将这个宝贝奉献给社会,我们这个功法也需要基础和根性,看完就会明白精气神的内涵。
四十多年来,伴随着练太极拳,三年气功练出辟谷;然后三年呼吸吐纳练出静功,自然辟谷一个月。我35岁,有缘在新单位结识我的亦师亦友的教练,从武术开始打拳,提出了具体的身心目标,一打就是三十年,我住在学校教工宿舍,与师傅朝夕揣摩,打了十年,从42式转到85杨式,直到45岁,也仅仅是能够有点武术架势,55岁打了十年杨85,这时候,我的师傅已经驴火纯青,他看我依旧无内无外,无上无下、无拳无架、无意无气……都快退休,其他事业不说,人生已经空度,依旧口头妄谈,我自知惭愧,学这学那,都是一得之见。朋友几十年,直言相劝,你是明白人,再不下功夫,余下的就无话可说。
下功夫,任何工夫一方面打磨,我在85杨式太极拳尽管不行,毕竟跟了师傅20年,因此,只有从自身入手,把积累了多年的印象唤醒——那就之后下定决心,入手之处,太极的内功首先来自禁欲——何况人生已经到了了断自我的阶段,我的很多朋友都已经离世,我不能把如此宝贝的工具——太极拳失之交臂。
文化人底子差,练习拳架子打基础,就是无法打出武术的底蕴。练太极拳的第一阶段是打基础、学架子,主要是学会动作要领,粗通神意气的内涵,并将它们一点点融入到拳走架的过程中。但是,我20岁练习气功就跟我的学生一起练习太极,这位学生的父亲是在上海学会的太极,学生上身较长,打得很沉稳,极为严谨,很有武氏太极拳的小架子风格。
从外看,我似乎也在上下相随。太极拳的每一招每一式都要求做到内外相合的上下相随,内气舒适畅通地贯注到外形姿势上。练拳过程如行云流水,上身与下身的动作,互相协调,做到上下相随。
基本上我也能掌握功架,四十岁还参加群众性海南全国太极拳大赛的四十二式比赛,得了个末等奖。显然,脚步问题、僵硬问题,基本上无法和那些轻轻柔柔的女拳手放在一起,老年组的人也比我优美稳定。掌握功架的阶段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阶段主要是在架子的名称顺序和外形规范、姿势准确上下功夫,每一动势都要立身中正。我基本上就是僵硬,后来,年龄大了,和我一起打拳的体育老师,基本上是耐心陪着我、看着我练拳,比较尊重我的“口头演说”,我是跟着进入85杨式太极拳内练,人家打得专业、功力、精气神的改变,气质变化,我只能略微会一些沉肩坠肘,和一般人推手还是不在话下,有一把子僵硬的力气。
退休前才进入内功阶段。太极拳的习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积累和坚持。四十多年的太极拳习者在退休前才进入内功阶段,就是感受到了老龄人的痛苦,父亲去世九十岁高龄,那么好的身体一步步衰老,我的朋友有一段话批评我、激励我:再不下决心,到了六十岁就前功尽弃,江河日下了。男子八八六十四,就是精气神的衰竭期。我知道道家有一种功夫,我知道《寿康宝典》,我也知道,一切功夫来自战胜六根,道家张志顺说,铸慧剑功,一旦练成,“慧剑插在三江口,逼得黄河水倒流”。女练成,青春不衰,越活越年轻。男练成,精力绝伦,越来越顶天立地。少练开慧益智,老练长生可期。扭转乾坤,一改颓势,往上走,我们拭目以待!
洗心革面下决心,内外强化阳气升。快到退休,我已经内湿很重,体重超重,我下定决心,从禁欲保精入手。三江口,就是会阴穴,在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作用下,精气会回缩到会阴穴,会阴,就是生命的发生地,这是第一个月坚持,用提肛法、缩阴法,只要忍一口气,冲动就会在会阴蓄积,而不再勃发外泄。如果你能持续蓄积,或许是好事,但是,对婚姻之人或许更合理的办法是在下一个月杀个“回马枪”——这个时候因为精气的蓄积,重开二度,春回大地,不仅不会废弃功夫,反而会在身体上获得柔软筋骨的舒缓,当然,精气外泄,腰力、尤其是夹脊、大椎处酸胀不通。
首功获胜,拳理到位。
因此,我们需要发起更大的战役,要坚守二个月的三江口——会阴这个阶段会发生自动跳跃,自动紧缩,给人极大的信心,一中骄傲、自信、自豪,超越自我本能的信念开始树立。在这种激动地推动下,我们也会放松意念,进入文火阶段,但是,两个月的功力还是不攻自破——缺乏进展,对脊椎的鼓荡无法与太极拳结合,而且,筋骨在腰眼好肩膀呈现出端架子的酸胀,腰胯不松,下肢与上肢不能转换互动,夹脊穴紧张,背部僵硬。因此,我们会再一次差枪走火,这一次差枪走火的反弹很大,会为我们重新剑走偏锋重拾信心,等到第二个二个月的禁锢,我们才会在尾梠发生精气回缩,从会阴逆向抵住尾梠、尾椎,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这个时候读《楞严经》才会明白神仙也是凡人做的道理,对六根功夫有了认识,
乘胜追击,好比金庸的武侠小说,获得功法加持的主人公。
由于命根精气沿着脊柱上行,尽管还过不了大椎穴,但是,已经开始冲开夹脊穴,对通背拳的功夫有所认识,也对太极拳的内在拳理有些开窍,从而认识到精气充溢,导致大成拳、太极宗师普遍的老年中风偏瘫,因此,对如何进入佛教说的“空性”有了一个预兆,不能速成,需要精气进一步蓄养。这个时候,我们可能需要服用中药,我感觉精气不足,练功有点耗精,就买点五子衍宗丸、云南白药,一者活血化瘀,二者补充精气,炼精化气,虽然老了,也感觉不能补气壮阳,大补之药,好比洪水猛兽,控制不住精气泄露。在这些准备后,一边练拳,抻筋拔骨的功夫有了,打拳的架子也逐步成型,一边养精,一边练拳,一边准备退休旅游,在假期到高原旅居,已经能够感觉到高原气候会提升荷尔蒙,也会壮骨,我后来百度搜高原反应,印证我的感受,我更加有信心。而且,会扩大我们的身心体验,热爱人生,积极向上,防止练功导致心情抑郁。
徘徊前进,不舍不弃——太极拳是生命的功夫,扎西老师的经验说明,一般学习太极拳,很少与健康者,入的内家门,都是因病而来。在这些滋养功夫后,我们自然达到了三个月的蓄养功夫,这个时候,大椎穴“似乎”拉平,臀部似乎后缩,小腹开始提缩,精力旺盛,心情雀跃。但是,我们知道,空性没有开发,精气还仅仅进入脑补,玉枕穴还是麻木无觉,因此,一遍练拳,需要练拳一个月,精心练拳,单独静修,不要合练,自然拉动大椎和脖子,进入虚翎顶劲的粗放阶段。马上,精气充溢,大脑虚空,这个时候打拳进入拉动脖子大椎穴,“实领”而不是“虚领”,假设我们依旧无法放松脖子,我们可能会“漏丹”——之所以不叫放逸外泄,是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狂泄”——只是突然间漏出一点点。这个阶段一定要看杨澄甫的弟子拳照,一定要比较,自己根据拳理琢磨。
豁然开朗,全身通透。三关一开,悬梁轻灵。
在最后的自我检讨后,我们通过忏悔身心,获得重新修炼的态度,这个时间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开始出现脖子提领,而原来的脊背、大椎到腰眼,似乎是平的小腹,都显露出依旧弯曲的生理曲线,在脖子提拉下,我们身体进一步松而直,我们站在树下,对各种树木姿态也会感同身受,我们从脚下、腰眼、脖子、获得了上下灵动的“顶头悬”。到此,我们才算是基本上获得了太极功夫——这个功夫的价值,就是开头道家的评价,楞严经就更加突出这个定慧双修,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佛了。完全超越菩萨,进入空性的认识了。祝贺你自己吧,生命自由了,我们可以告慰我们的时代了。这是一个文化的时代、精神的时代、是中国人超越自我的时代。人生开启了新的时代,走进了伟大的新生——复兴。
转载请注明:http://www.pengpeidong.com/lszy/9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