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宽一份可以食用的美味书单

美食类的书于我是教科书,知识有时源于见识,更多的是源于思考和阅读,唯有庞大的阅读之后,所闻所见所吃所感,这些貌似零散的珍珠才能连缀成串,成为信手拈来的身内之物。感谢这些作者写下的这些文字,在我饥肠辘辘的时候安慰我,在我酒足饭饱的时候告诫我,这些书填充着我体内的血肉,把我一点点变成这个样子。

我把这个书单分成两部分。一、文化部分:讲的都是美食文化、历史、渊源、理论,这一部分初读无趣,读进去非常有意思,这种书是练内力,令人气血两旺。二、文学部分:讲个人情怀、游记、境遇、食记、故乡、专栏随笔、舌尖上的人生,这一部分是练招式,语句快感,谋篇布局,畅快淋漓,读到口舌生津。

一、文化部分

有许多书我是一遍而过,只有很少的书,常看常新,每次读来,都有新得。这样的书不多,讲吃的是袁枚的《随园食单》。这本书最精华的部分在最前面:须知单和戒单。开篇大义,把中餐的烹饪原则,味道的搭配原则,从选料到烹饪,从宴席到礼数,短短数千字,讲得清清楚楚,并且几百年之后,他所说的原则都几乎未曾变化。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半部随园可成家。

我到现在还把这本书当枕边书,比如随意抄下几句:

“凡一物烹成,必需辅佐。要使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其中可荤可素者,蘑菇、鲜笋、冬瓜是也。可荤不可素者,葱韭、茴香、新蒜是也。可素不可荤者,芹菜、百合、刀豆是也。”

“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嗜者舌本应接不暇,自觉心花顿开。”

《食物与厨艺》厚厚三本,分别讲:蔬、果、香菜、谷物;蛋、奶、肉、鱼;面食、酱料、甜点、饮料。这是一本食材大全,又是一本盛大的教科书。它除了讲述食材,更讲述食材的原理,烹饪的变化,讲加工工艺,分子构成。讲糖,除了糖的分类和构成,还讲糖的提炼和原理,糖的运用和技巧;讲鱼,除了讲鱼的营养,还讲常见鱼的家族关系,鲽鱼的近亲分类,讲捕捞养殖,温度对鱼肉蛋白质的影响……

总之,只要你读进去,完全给你打开一片天空,从此对食物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本书貌似讲的多是西餐,但本质上讲的是一切我们所能接触到的食物。许多人都想写一本书:“论一切”,在美食领域,这本书几乎就是。这是一本综合了食品化学、生物化学、植物学、动物学、海洋学、微生物学、文化、历史、厨艺……相当综合。

这本书有一个宣传语:“全世界的大厨,没人敢不拿这本书。”何止是厨师,一个喜欢美食的人读完这本书,那种感觉就像上学的时候考试,你提前拿到了答案。如果说有一本书叫我读完之后,犹如高潮一般尖叫,这是一本。

《葡萄酒的故事》有50万字,多页,堪称葡萄酒“圣经”。这本书从葡萄酒最早的诞生一直讲到上世纪80年代。这是一本关于葡萄酒的历史书,从挪亚如何奉上帝之名种植葡萄、14世纪曲折的运酒航海线路、穆斯林不喝酒的真正原因、美国东西海岸的葡萄种植、香槟如何在战争的硝烟中劫后余生,直到意大利、西班牙酒在20世纪的复兴运动……看完此书,任何关于葡萄酒的事儿,基本上可以烂熟于心了。

《烹饪、菜肴与阶级》将饮食纳入到一个更宏大的人类史中去解构并且阐释。吃从来不是吃本身,这个日常行为背后的阶级象征。书后面有一句话:穷人吃是为了活着,富人活着是为了吃。这本书讲了罗马帝国、欧洲中世纪、中国古代、苏俄时期等不同阶级背景之下,穷人和富人在饮食上的差异,讲了白面包与黑面包,也考究了不同族群食物的特权。这本书本质上不是一本美食书,而是一本人类学专著。

香料属于一种异国的、神圣的、情色的、模糊的东西,距离上的遥远使香料成为一种阶级符号的重塑。《香料传奇》介绍了生姜、胡椒、桂皮、肉蔻、丁香,每一种气味都代表着一种想象。胡椒之所以不再神秘,只是因为胡椒便宜了。饮食口味反映饮食阶层,吃饭,作为一个日常行为,它背后越容易折射出时代的背景。从香料入手看西方文明的发展史,这是一个奇妙的入口。

《东食西渐》记载了从13世纪一直到新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传教士、商人、冒险家、旅游者来到中国,他们的日记和书信中记载着那些令人捧腹的故事,其实这都是珍贵的私人史。其中有文化冲突,也有故乡情结,一个西方人在中国给老家的人写信,怀念着那块带血牛排和薯条。西方商人们居住在通商口岸的租界之内,在他们看来中国食材实在是不够卫生。中国蔬菜不能吃,因为是用粪便浇灌的(现在看起来,多么有机);而肉类也无法吃,因为屠宰场的卫生条件极差(现在看来,那些肉里没有瘦肉精,土猪土鸡,多么天然原生态);而且很难喝到新鲜的牛奶,即便有牛奶也被勾兑,一个住在汉口的英国人曾经在送的牛奶里发现了一条活的小鱼(现在看起来,至少没有三聚氰胺)。然而在更遥远的时代,最早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们,日子并没有那么好过,他们不得不用“两根木棒”吃下中国食物。

许多历史著作都是以事件为脉络,人物为线索,行文严谨,很清楚,但是总觉得烟花已冷,繁华俱散。《东京梦华录》则不同,里面有温度,有口感,对繁华怅然若失,对旧日时光的无限缅怀。那时的酒肆那时的菜式,那时的宵夜那时的生活,看完此书,北宋在我的脑海中复活了一遍。

日本饮食很多元,日本菜本身也是不断融合,在融合的同时注入民族性,比如天妇罗,原本来自葡萄牙,但是现在看来和葡萄牙似乎一点关系都没有。和果子典型来自中国,如今却成了流行手信。即便是日本烤肉、寿司这种明显日本风格,最多可以追溯到江户时期,而“和食”这个词,仅仅起源于明治维新。生鱼片倒是很早就有,吃肉在很长时间是被禁止的,尤其是牛肉,因为牛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日本和牛也没有太长历史。

我曾经跟大董聊天,他说中餐与西餐横切面对比,哪一点都不弱,唯一的弱点在甜点。所以大董准备引进西班牙著名的甜点大师在北京开一个甜点学校。中西餐的甜点虽然都花样百出,但是真正对比,还是高下立现。《甜点的历史》讲述的是整个甜点的历史,从古埃及,到中世纪,一直到如今,也讲了不同国家的甜点,作者是法国人,当然是以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法国甜点的文化。还有不同经典甜点的来源,比如国王蛋糕里为什么藏一颗蚕豆,闪电泡芙因何得名,小细节小考据,相当丰富。

甜,是人类基因中的热爱,婴儿刚出生就热爱甜的东西,妈妈的母乳也是甜的。其他的味道都是后天慢慢接受的,似乎只有甜永恒。读这本书需要一些对甜点的热爱和知识,互相映衬,往往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么回事。

周作人有几段话被人们用腻了,比如:“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此等金句在他的文字中常见,容易迷了人眼,看周作人如果仅仅看到这些,是容易跑偏的。看知堂写吃,其实不是写吃,而是写字。读知堂写字,其实也不是真看写字,而是听风。户外传来的阵阵风声。

二、文学部分

梁实秋写吃,尊重本性,写的不是炫耀与见识,而是写的馋。他写火腿也写麦当劳,写晚上睡不着觉想一份白水羊头肉,写前门某家饭馆的螃蟹。文字精到,却不以美食家自称,如在文字中伸出一只手,与你作揖对谈,喝醉了也说两句粗话,没有好吃的路边摊也能吃得开心。写大餐大讲究,他不及唐鲁孙,写小吃小生活,近百年来无人及。

从文字上,我也偷学了不少梁氏功夫,他善用比喻,也善用短语,没有废话,直指人心。比如写一个狮子头:“精取材,细嫩猪肉、三分瘦七分肥,刀法最重要,多切少斩,加芡粉油锅炸至紧绷微黄,转刀快冬笋垫底,大火猛蒸,撇去浮油,羹勺舀食。”他也善于铺垫与煽情,层层抵达,慢慢到位。

汪曾祺也是文字大家,散淡充盈,无味至味,相比而言我更喜欢他写故乡美食的文字,和写西南联大时期云南美食的文字,而写北京的烤肉就显得稍微隔,不及之前文字痛快。汪曾祺到底是个通透人,他说自己是“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写的文字也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汪曾祺的文字灵活,也是以少胜多的高手,同时也是一个顾左右而言他的高手,再有一点文人式的洒脱,真是佐酒妙物。

写美食到沈宏非这里,风格为之一变,前人写美食都是言说美食本身,无论是传统讲究味道做法细节……都是写实的,都是可触摸的。而沈宏非写美食,则是朝着空的地方兀自而去,凭着文字和语言自然的生长力,自由来去,文字和食物之间有一条密道,前人也曾在门前徜徉,但是没有进去,只有沈宏非破门而入,窥得其中光明。

我看沈宏非,也不是看具体食物,而是看他的把式,左右突围,在文字衍生的部分辗转腾挪,看他的文字犹如看人练拳,只有明白拳术含义才能理解招式意图。他充分调动了语言的“强指”和“暗喻”,用语言的歧途制造了一种美食语言。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沈宏非一直都是中国美食写作的头把交椅,幽默与段子,从来都是沈宏非挂在身上的零零碎碎,不要被这些打了眼,在我看来沈宏非的美食文字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在某种程度,他开创了一种文体。

我也写过不少美食专栏,知道专栏的疲惫感与偶尔应付,篇篇经典是不可能的事。如果非要我给沈宏非的文字找茬儿,那就是:风格乃是洞中之烛,出洞见天,烛光就无用了。天光累累,风格写作往往有了套路。

然而这是每一个写作者都心知肚明的事儿,打破它,需要临渊一跃,然而不过是写个吃吃喝喝,非要弄得如此“为天地立心”,也似乎有点矫情。

焦桐是台湾美食家,我看焦桐的文字有热血沸腾感,那是一种一马平川的畅快。我平时写多了专栏,少不了油滑,知道一篇文章1字,转承起合,知道在哪儿自然停顿,成了惯性,看焦桐写一碗牛肉面就洋洋数万文,且没有废话,段段精彩。我对他更多的好感源于他早年间写的一本书《完全壮阳食谱》,后来内地引进时改名叫《欲望厨房》,顿时欲望全消。这本是一本诗集,里面所记载的食物和菜肴完全是不存在的,都是通过对食物和语言的想象得来的,其中混杂着食物、美色、性和政治,以这些杂烩下酒,得来一本戏仿的文体实验。原本我在脑海中零星地想过这个游戏,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万径人踪灭,原来焦桐早已经在前头。

刘枋写字从来不是炫技派,文字才华,人间修为,在这里都变成一道道具体的菜,一句句朴实的话。石光华写的《我的川菜生活》曾经是我的教科书,每日装在包里,在公交车上、地铁上翻来闲读。他把川菜从根脉开始挖掘,写葱姜,写辣椒,写火锅,细致入微,却又不觉得因专业而不好读。他写江湖一尾鱼,写川菜神品开水白菜,其实开水白菜我吃过各种各样的,但是觉得最好吃的还是在他的这本书里,不下油盐,只靠文字煎炒烹炸,就能食欲大开,犹如一餐飨宴。这是文字的无敌魅力。

安东尼·伯尔顿的《厨室机密》给我打开了另外一扇门,我之前所阅读的美食都是发生在餐桌上,而他的故事都发生在后厨。当然后厨比餐桌更有意思,就如同卧室永远比客厅更令人提神。酗酒,吸毒,脏话,人性不堪……这些都在后厨里司空见惯,而在前厅都是轻声话语,一派正经,道貌岸然。这本书不单讲的是食物与厨房,而是一个混蛋的忧伤,一个傻叉的纯情。

最后一个推荐名额,而我还有至少50本备选。我最终决定把这个名额留给这本书,一个ABC写的《寻味中国》,这本书有点像何伟的风格,都从一个外来者的视角记录当代中国的一角,这一角往往司空见惯,当真地被记录下来,才觉得意义非凡。在出版的时候,也很刻意地模仿了何伟的《寻路中国》,强硬地挂钩,其实我更喜欢这本书的原名:“ServethePeople“(为人民服务)。

?推荐书目

《随园食单》,袁枚著,江苏古籍出版社年版;

《食物与厨艺》,哈罗德·马基著,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年版;

《葡萄酒的故事》,休·约翰逊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烹饪、菜肴与阶级》,杰克·古迪著,台湾广场出版年版;

《香料传奇:一部由诱惑衍生的历史》,杰克·特纳著,三联书店年版;

《东食西渐: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罗伯茨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年版;

《东京梦华录笺注》,孟元老著,伊永文注释,中华书局年版;

《日本料理的社会史:和食与日本文化》,原田信男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版;

《甜点的历史》,玛格洛娜·图桑-撒玛著,台湾博雅书屋年版;

《知堂谈吃》,周作人著,山东画报出版社年版;《雅舍谈吃》,梁实秋著,山东画报出版社年版;

《五味》,汪曾祺著,山东画报出版社年版;

《饮食男女》,沈宏非著,江苏文艺出版社年版;

《暴食江湖》,焦桐著,三联书店年版;

《吃的艺术》,刘枋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我的川菜生活》,石光华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厨室机密》,安东尼·伯尔顿著,三联书店年版;

《寻味中国》,林留清怡著,重庆大学出版社年版〕

?

今日专题:1.夏日阅读

文人美食书背后的食家性情2.苗炜:饥饿间奏曲3.小宽:一份可以食用的美味书单返回“三联生活周刊”公众账号(lifeweek),可阅读其他文章。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总第期,版权归本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茶之道

邓丽君

伐木

英国王室

汪国真

窦唯

挪威

冰火

霍克尼

村上春树

格拉斯

万晓利

灰姑娘

纸牌屋

美剧

自恋

米其林

读书日

昆曲

真人秀

念念

性审判史

韩剧

张充和

丝绸之路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







































白癜风专家讲解补骨脂注射液的副作用
白癜风哪里治疗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pengpeidong.com/lszy/7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