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太极当注重龙行虎步,得此则命门火旺,强

王宗岳在《十三势行功歌诀》中言道:“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这说明腰部在太极拳锻炼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之语,这是说如果用心体会腰间,就能让丹田气暖,小腹温热。那么如何在练拳的时候体会到“命意源头在腰隙”呢?且听我一一叙来:歌诀中所言的“刻刻留心在腰间”,并不是要大家意守腰部,如果这样的话就会让气机滞留腰间,不能循行周身,无益于行功。实际上修行太极拳并不需要像社会上说的那样复杂,要注意什么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塌腰敛臀,脊柱竖直等要求,这些所谓的要领,其实是功夫练到了自然就会出现,是一种验证,而不是要求。真正的想练好太极拳,初始只要注意立身中正,龙行虎步(也就是社会上说的马步,弓步)即可。立身中正则龙行虎步时,身姿就能正直,身直则气正,如此体内真气就能很好的升降开合,阴阳二气分化而又交汇,以化生真气。龙行虎步之时,人体的脊椎,特别是腰椎到尾椎部位受到的影响特别大,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松腰之法。在这种不断的拉伸,牵扯,旋转,挤压过程中,这些部位得到了锻炼,同时由于太极行功讲究敛神聚气,脊椎的运动,也让气血不断的滋润着腰间,久之则打好了敛气入骨的基础。大家要注意的是,歌诀中写的是“腰隙”,“腰间”并没有说是脊椎,是有道理的。在我实际的体会中,只有特殊的势子或某些阶段,能比较明显的感受到脊椎受到牵扯,挤压。平时感受最明显的是腰间两个肾俞穴,这个在虎坐之时特别厉害,有明显的挤压,旋转的感受;其次则是感觉到命门后撑,同时有臀部收敛的感受。(虎坐就是指身姿正直往下坐,包括虎步和凤点头,虎步是社会上说的虎步,凤点头就是丁步)但是这个功夫得认真练,得好好的注意立身中正,以及龙行虎步的正确性,龙行(弓步)时,后腿得蹬直了,不能弯,如此才能使阳气升腾,气化周身。也唯有如此才能让气机更好的经腰间上行于肩背头手,在这个过程中,能很好的温补腰肾。龙行虽为升阳之法,但是气机又有内敛之意,是阳中有阴。而只有这种升腾之法得力,才能有后来的虎坐收敛下沉之奇功。要是没有蹬直后腿之龙行,像社会上那些搞弓马步的,步法不阴不阳,没有阴阳的升降,能练出来真功夫吗?龙行之后化为虎步,由身姿后移并下坐,则气机收敛下降,沉于脚底涌泉,小腹丹田,如此则脚底温暖,“腹内松静气腾然”。而由于下坐之时身姿中正,自然会牵引尾椎下行,加之后移下坐之力,腰椎自然伸直,所以有命门后撑之功。同时两肾俞穴也得到了锻炼,气机贯注于此,久之则有“两肾如汤煎”之感,就是两肾俞穴开始发热,这是强腰壮肾之法。这种下坐收敛气机之法,却又含有壮阳之效,有升腾之意,是阴中有阳。与龙行的阳中有阴正合太极之理,大家看下太极图,是不是一个圆里有阴有阳,而阳中又有阴,阴中又有阳?由此也带动尾闾自然前移,向内、向下垂(正常情况下脊椎部分有一个生理弯曲,腰椎是向前弯,尾闾其末端稍翘向后),带动了臀部收敛,也就是很多人说的裹臀。社会上有人说练松尾闾的功夫,要垂尾闾、扣尾闾(尾闾往前扣)、转尾闾(就是尾闾划圈),这说明了提出这个说法的人是练到了一定阶段,有了感受。包括我前面写到的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塌腰敛臀,脊柱竖直等要求,这些都是练功到一定阶段的感受,或一些的式子的体形表现,但是这些感受和体形表现不是动作要领,是功夫到了自然就有的。因为这些感受是你的功夫练到了,才能感受到的。功夫不到,说了他也不明白,也做不到,说了也白说。比如你要想感受到“两肾如汤煎”之感,就得立身中正,久持龙行虎步之功。而光是后腿伸直一法,很多人都坐不到。虎坐之时,要想让命门和肾俞穴得到真气很好的温养,就是小腹气机饱满,才能充实后腰。同时还得腰胯松活,能坐得下去,命门才能后顶,使命门真火启动,从而壮实先天肾水,使两肾俞穴发热。而同样的垂尾闾、扣尾闾、转尾闾这些功夫,你不用想啊,只要好好的练功,他在龙行虎步凤点头的行功加持中,就不炼而自炼了。你一想,气就在尾闾那打转了,这叫脉迷行踪,气机不运行了。所以想好好的体会“命意源头在腰隙”,就要“刻刻留心在腰间”。但这不是要你意守腰间,而是认真练拳,找一个式子好好练,反复千万遍的练(练套路不行,那会搞得气血不能循行脉道,只是太极操,不能内炼)。练的时候,把握好身姿中正,龙行虎步凤点头就行。火候一到,筋骨松开了,元气充足了,两肾自然就会有感应,那时就是你不想而自想了(你的腰间总是有挤压感,旋转感,到后来有温热感,精神头自然就会观注那儿)。如此自然就命门火旺,而得以强腰壮肾,身体健康了。如喜欢此文,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pengpeidong.com/zysl/93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